高齡者的心理特性
[1]高齡者心理的多樣變化
國際上有關高齡者與青壯年的心理比較研究顯示,在美國為「頑固、脾氣暴躁、傲慢、不滿和牢騷、抱怨」,德國為「消極、不想與人來往」,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高齡者心理的多樣變化。之所以會跟年輕時的性格不一樣,源自到高齡為止生涯中各個不同階段的影響。
[2]高齡者與中年人的心理差異
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中年的老化預防綜合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年の老化予防総合的長期追跡研究) 的心理研究組織,從1991年開始,對東京都板橋區約4500位50~74歲的中高年者進行8年的心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對50~64歲的中年者而言,優質的人生生涯除了自己的職位升遷或再就職外,還包含小孩的結婚、就學、就職、孫輩的出生與小孩分開居住。此外,對於子女離家、獨立後對於生活目標失落的評價,糟糕的為7.9%,良好的為66%。
另一方面,對於65~74歲的高齡者而言,優質的生活並不多,可被列舉較優質的生活是與子女同住,這與高齡者身體功能衰弱是有關係的。
對50~64歲的中年者而言,糟糕的人生生涯為失業、麻煩引起的問題以及生活方向的突然改變;而65~74歲的高齡者則為生病及受傷,配偶、兄弟姐妹、朋友的往生離別等,多數是與健康與死亡相關的。
高齡者與年輕時相比,①智力功能的喪失,②身體功能的喪失,③社會地位的喪失,④配偶、兄弟姐妹、朋友的喪失,在所謂4種喪失的情況下,容易陷入情緒的孤獨、死亡的焦慮、慾願的低落等狀態。然而,也有高齡者克服了高齡的長壽人生中種種心理危機的關鍵階段,培養出更有活力的人格。透過克服這4種喪失的經歷,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將死亡視為自然過程的接納,這些人可謂擁有至高智慧的高齡者。
一方面,人生各階段逃避挑戰解決問題或失敗的經歷,無法重新來過的人生,交疊上4種喪失,多數會有危機感加重的憂慮、絕望及痛苦。
[3]減緩高齡者憂患意識的解決方案
(1)退休後的憂患意識
面臨收入的減少、職場地位的喪失,對兒女的依賴這些變化,高齡者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自我。也就是在意識上找尋除了工作外的興趣跟樂趣,通過這些活動獲得自我的滿足。
(2)體力衰退與疾病的憂患意識
不要太過受限於身體的不方便,建立樂觀、健康的態度,跨越身體的拘限,通過人際關係的交流及精神層面的提升,達到幸福的生活觀。
(3)死亡的憂患意識
比起未完了志業的年輕人,高齡者對死亡的接納度應該更容易才對。就算人生諸階段皆失敗、擔憂留下來的家人,在人生的後階段如能體會到成功的經歷所帶來的滿足感,對死亡的憂患意識是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