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高齡者生活功能質量的下降與復健的概念

文章發布時間: 2016-06-05

1:迎向健康的人生

由於平均壽命的增長而造成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人們開始認知到生涯的目標之一應為「只要活著,就要活得更健康」。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每個人從年輕開始,就需要預防「生活習慣病」,「自己的健康自己顧」,認真去營造有益健康的生活管理概念。另外,如果患有疾病或障礙時,為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功能,需努力重複地經由訓練及建立自己的自立能力,以預防、減輕照護的需要。為了達成此健康的生活目標,應該多結合並利用復健(Rehabilitation)的技術及概念。經由這樣的過程,最終迎向無需太苦痛的人生末期階段,才有可能稱之為健康的人生。

1、健康人生的四階段(日本的定義):

① 一次預防:增進健康,預防疾病

一次預防的目的在減低早逝,延伸壽命,提升生活品質(QOL)。為了達成此目的,需努力預防佔國人死因首位的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中風)等惡性生活習慣病。也就是個人需養成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營養均衡,建立良好的飲食生活、運動、休養,遠離菸、酒,注意牙齒、眼睛等等的保健。為了預防生活習慣病,需改善惡性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儘早發現病症。

②二次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病情及障礙的擴散

定期的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情況惡化。

③三次預防:預防障礙形成後日常生活的活動參與和量的限制

當障礙形成時,應儘早復健來減輕障礙的程度,並預防廢用症候群。經由病症的急性期、回復期、維持期(生活期)等不同階段的復健展開,來回復、維持生活功能,積極建立自立性的生活及預防臥床。

④有尊嚴的末期

接受適宜的醫療、看護、照護,迎向有尊嚴的人生末期,並了解復健的參與對人生末期的階段是有助益的。

2:高齡者復健的基本概念

1、高齡者的復健與「生活功能質量的下降跟障礙」

常見的高齡者「生活功能質量的下降跟障礙」是如何形成的呢?疾病、身心的功能障礙及老齡化等等,是間接影響及限制日常生活中種種的活動與參與的因素。然而,會形成這樣的間接因素,造成生活功能質量的下降跟障礙,連帶的還有下列這些交互作用的問題:

①病症的管控不佳,致使病症更惡化。

②體力及耐力等等身體功能下降。

③無法行使生病前日常生活的種種動作和行為,致使當事人與家庭陷入不能適應的生活狀態。

④缺乏對病症所導致障礙的正確知識與理解,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⑤因為失智等等的障礙,降低了興趣與關注、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注意力、判斷力和自我認知力。

⑥產生心理問題,例如,難以接受病症障礙的事實、缺乏意願及信心、任何情況都推卸是因為病症障礙、擔心再發作等等。

⑦產生家庭問題,例如,家族已放棄當事人的自立能力或是過度的期待、不知如何照護、照護者承受體力與精神上的大量負擔等等。

⑧居住環境的問題。

⑨區域環境上的問題,例如,缺乏無障礙空間的環境、對於病症障礙的偏見等等。

⑩其他。

所以,這種生活功能障礙的間接因素,交疊上生活的種種問題,就形成了以下這些當事人與家庭「生活功能質量的下降跟障礙」:

①臥床時間變長、不動、不規律的生活形態。

②家庭跟社會的定位、角色曖昧不清。

③活動範圍及交際範圍變小,參與社會的交流變少。

④因家庭內壓力過大,形成在內部被孤立的狀況。

⑤其他

2、高齡者復健的三種模型(以日本為例)

高齡者生活功能質量的降低是有各種因素的。有腦血管疾病(中風)、骨折、帕金森氏症這類顯著的病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失智症的情況,還有雖然沒有明顯的病症跟障礙、但因為長期蝸居引發身心上的廢用症候群等等。

日本的厚生勞動省的高齡者復健研究會於2004年的「高齡者復健應有的方向」報告書中,將高齡者復健分為以下3種病症模型:

①腦血管模型

是指短期內生活功能質量降低的病症類型,此類型有腦血管疾病、骨折等。此類型的病症是從病發後急性期的治療,合併復健療程的訓練,使其儘早離床。其後為了在歸宅後能儘快回復「日常生活活動」(ADL),可移至區域復健設施做短期集中的復健訓練。

②廢用症候群模型

是指慢慢地降低生活功能的病症類型。有因慢性疾病或變形性關節病症,妨礙各種活動的參與,以及因長期蝸居產生的生活功能低落。此類型需在生活功能低落的初期就開始復健治療,視其需要階段提供並計劃適當的復健治療。

③失智症模型

是針對環境的對應與維持人際關係有困難而需照護的類型。關於失智症的復健,現階段有多樣的方式在嘗試中。

除此以外,為了讓健康的高齡者身心更加健康,可以多利用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的復健技術,作為照護的預防及保健。

3、提升QOL(生活品質)

WHO於1973年提出高齡者復健的3目標:

①活動性的再建立(reactivation)

②回復與人的交流(resocialization)

③社會的再融入(reintegration)

其最終目的在提升QOL。以此目標為前提,高齡者的復健應該有下列幾點基本理念:

①按照高齡者的特性作適宜的對應措施

如腦血管模型、廢用症候群模型、失智症模型等特性,會有不同的對應措施。

②重視並預防廢用性症候群的產生

要預防及避免過度的照護及靜態狀態引發的廢用性症候群。如「被造成的臥床」、「被造成的不行走」、「被造成的不參與家事」等等所謂的「生活中無活動的狀態」。

③實現「維持居家與在地生活」的目標

特別是對於高齡者,應提供居住習慣了的居家及在地生活的再建(Rehabilitation)方案。

④重視並尊重當事人的個性及個人意見

重視並尊重高齡者的個人疾病、障礙狀況、生活形態及個性,提供客製化的再建方案。

⑤整合區域可提供的體制協助

照護體制中有必要納入區域復健。

4、高齡者各階段性的復健(以日本為例)

①發病後同時實施復健治療

同時實施復健,讓當事人儘早離床,對病症有增益的效果。

②於必要階段作短時期的密集治療

接下來的長期復健治療概念慢慢有所改變。以腦血管模型為例,經急性期醫療機關的治療後,康復期的復健是由相關的復健醫療設施或老人保健照護的復健治療來執行,以返家為目標,實行短期的集中治療。

③於必要階段作週期性的計劃

返家後的當事人因骨關節等疾病,出現輕度初期的「廢用症候群模型」時,就應開始進行週期性、計劃性的復健。

About the Author

林 子鏗地區:台北市 職業:室內設計師 公司:林氏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簡介:台灣首位擁有日本『福祉住環境コーディネーター』2級資格的林子鏗設計師推廣源自日本的『福祉住環境Coordinator』概念,從少子高齡化社會、銀髮族住宅、長照住居環境、無障礙空間、通用設計的『全齡住居空間環境』的軟硬體相關設計網站。

View all posts by 林 子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