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徵
我們身體擁有的免疫系統在身體受到病毒、病菌等異物的侵入時,能夠保護、排除這些異物的攻擊。但不知何原因,免疫系統發生異常,把自身的組織誤認為是異物的攻擊,而引發保護及排除的情況,則稱之為自體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其中之一。全身關節中的滑膜(製造關節液等的膜層,包覆著關節),受到攻擊後產生的關節紅腫、疼痛的發炎病症(圖)。發病於各年齡層,特別在30~50歲為多(以日本為例)。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為1比2.5~4。
為什麼會發生自體免疫系統的異常,目前原因還未明,多數的病發原因被認為與體質、病毒、生活環境、壓力、生育有相當的關係。
代表性的症狀有關節的腫脹及疼痛、早晨的僵硬。病發後的腫脹及疼痛會從手指跟腳趾頭等的小關節開始,慢慢擴大到手肘、肩膀、膝蓋、髖關節等大關節處。另外、多數的症狀會出現左右對稱的情況。病情進展到慢性性時,關節的軟骨及骨頭漸漸被破壞,也開始變形,此時疼痛會漸漸加劇,關節越來越難驅動。
除了關節症狀外,身體也會出現疲勞、低燒、食慾不振、貧血等症狀。有時也會在手肘及後腦勺等皮下,出現被稱為類風濕結節的硬塊。
關節的結構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演化
健康的關節 |
類風濕性患者的關節 |
![]() |
![]() |
![]() |
|
軟骨扮演著骨頭跟骨頭中間的緩衝作用的角色,健康的關節滑膜是非常薄。 |
因免疫系統的異常,滑膜遭受攻擊,引發滑膜發炎漸漸侵蝕到軟骨跟骨頭。 |
類風濕性患者的關節 | ||
![]() |
![]() |
![]() |
因為滑膜的發炎擴大,侵蝕的區域不只是軟骨也侵蝕至骨頭。軟骨慢慢變薄,骨頭也跟著變形 | 最終演變為軟骨消失,骨頭跟骨頭碰在一起,關節變的難以彎曲。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與復健(Rehabilitation)
多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初期病狀會進行得很快速,其後的進行變為緩慢。因此,初期的治療目標為抑制病症的進行,消除疼痛,維持關節的功能。治療方法為配合病症狀況,採取藥物、手術、復健(Rehabilitation)等合併療法。
藥物療法為使用抑制免疫系統異常的生物學性製劑、抗風濕藥、減輕疼痛的非類固醇抗炎藥、類固醇。當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並在日常生活中產生障礙的情況發生時,會考慮手術療法。手術療法主要為滑膜切除手術,在切除因為發炎擴大、增厚的滑膜,以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置入人工關節以替補關節功能的喪失。
因為疼痛而怠忽身體的活動,反而會降低肌力、惡化關節的運動,造成可動區域變窄。為了預防這種種狀況的發生,在緩和發炎腫脹及疼痛時,進行復健,活動身體是很重要。復健的進行,最好是經由物理治療師(PT)或職能治療師(OT)的指導,配合個人的日常生活規劃進行。具體來說有闊廣肩關節的可動域,改善手指的功能等等訓練。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與居住環境的整備
1、日常生活的不便之處與注意點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限制關節的可動域,引發疼痛、降低肌力及手指變形,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種種的不便。
例如:無法施展需要手指出力的動作、無法手持重物、手無法伸碰觸到高處等等。而且,當進行需要用力氣的動作時,手指會感到疼痛,不久就會招致變形。長時間的站立則會使身體疲勞,而導致病狀的惡化。至於移動時,下肢體的關節加上身體的重量會產生疼痛。一般地面的行走碰到微小的高低差也會誘發疼痛。因此,多數的患者會改採拖曳式步伐行走,但若碰到路面一點微小的起伏及瓷磚的凹凸溝縫就容易絆倒。關於排泄的動作,因為膝蓋疼痛及關節可動域的限制,從便器站起會相當吃力。入浴也是同樣的,進出浴缸、洗髮、洗身等動作也會有困難。
2、居住環境的整備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關節的負擔為第一考量。積極地使用自助器,自助器包括取物夾、自助穿鞋器、大握把的餐具等等。
寒冷及高濕會惡化關節的疼痛,因此室內居住環境要考慮暖氣設備的裝設,及良好的日曬。又因為骨頭的脆弱變得容易摔倒,所以應解決高低差,並在樓梯、廁所及浴室等地方裝設扶手(握把)。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對從事家事活動的家庭主婦病患在烹調時是一大挑戰。長時間站立的作業如有困難,瓦斯爐、水槽應改為可以坐姿作業的高度。廚房用品避免堆疊產生重量,改為抽屜式,並調整需要站起及弔掛動作的收納位置。抽油煙機、水龍頭、收納櫃等設備,需要考慮到本人手能碰觸到的範圍。並可以使用夾子、小菜刀、輕型菜板及自助型開罐器等等輔助器具,來減少手指關節的負擔。
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其病症的發展是會變化的。能行走的患者將來也有可能會需要使用拐杖、輪椅。為對應這些情況,居住環境的整備是相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