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文章發布時間: 2016-01-16

心肌梗塞的特徵與症狀

心臟的大小約為一個握拳,一般人一天中心肌約收縮10萬次,每分鐘可輸送5公升的血液至全身。

心肌是靠冠狀動脈經由血液提供氧氣與養份。冠狀動脈分為右冠狀動脈及左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有轉到後方的左迴旋枝跟左前下行枝。從這些枝分枝出無數的中小血管。冠狀動脈因某處的狹窄、阻塞,無法供給所需的血液至心肌的情況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其代表性即為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因為冠狀動脈的動脈硬化,使得血管腔內變狹窄,形成血栓阻斷血流,無法提供足夠的氧氣及養份至心肌以致心肌壞死的疾病。

多數情況發生時,彷彿有大石頭壓在胸部,產生劇烈的疼痛,這情況會持續30分鐘以上。病情嚴重的話,甚而會陷入休克。

除了缺血性心臟病,其他常見於的心肌梗塞還有狹心症,此種情況是血流量供給變少或暫時性的阻塞,但心肌不至於到壞死的程度。

心肌梗塞

治療與復健(Rehabilitation)

心肌梗塞的治療方法,有經由導管注入藥物至冠狀動脈以溶解血栓的療法、擴張冠狀動脈的療法、以及心血管繞道手術。

心導管療法基本上有氣球擴張療法及支架療法。氣球療法是在冠狀動脈內插入細長的氣球導管,來撐開血管內腔的狹窄處。支架療法則是以捲狀的金屬支架包覆著氣囊插入冠狀動脈,讓氣囊膨脹撐開血管內腔的狹窄處後,再抽出氣囊留下支架。

如果多處的冠狀動脈被堵塞,此時需要利用胃部、大腿等處的動脈、靜脈,繞過血管狹窄處,另外建立讓血液流至大動脈跟冠狀動脈的新通道,即為心血管繞道手術。

當病情安穩後,在日本需接續進行醫療復健。醫療復健(Rehabilitation)隨著時間階段分為急性期、回復期、維持階段。回復期的復健(Rehabilitation)主要是以運動療法為主。此階段的運動強度需要計劃性地規劃,運動強度太低的話,復健(Rehabilitation)的效果很難期待,反之,太強的話則會增加其危險性。

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為防止再復發,會持續施以藥物療法,另外、為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飲食上應以(在日本)魚類(日文為「青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蔬菜等低膽固醇類飲食為主。每天排入適宜的運動日程也是重點之一。生活中禁煙、少酒、少壓力也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與居住環境的整備

1. 日常生活的不便之處與注意事項

心臟通常是有「儲備功能」 (flow reserve)的,能伴隨著運動的強度而變化。然而,由於心肌的梗塞會讓心臟的儲備功能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不要讓運動強度過於激烈而影響心臟的負擔。另一方面,極端的避開運動採取靜態的生活起居,而招來心臟功能的下降,進而可能讓其功能變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仍然非常重要。評估個人的日常生活規劃,採取適宜的安全運動強度。例如,上下樓梯時,要注意上下的速度、是否懷抱著嬰兒、或照顧活潑亂跳的小孩等等負荷。運動時要注意心跳數,超出應有的心跳數就要特別留意。

入浴時水的溫度避免太高,泡在浴缸的時間也不要太長。另外,泡到與肩同高時如果感覺不舒服,應改變只泡到上腹的高度。梳洗頭髮時如採取頭往前低下的姿勢,一旦感到不舒服,可請家人幫忙梳洗。

用力排便也會造成心臟的負擔,所以最好避免便秘。也需注意避免搬起重物的動作。

2、居住環境的整備

大部份的高齡者在住院回家後,對於自已十分熟悉的居住環境不會感到有甚麼不方便。其實在居住環境的整備上,上下樓梯對於心臟的負擔、溫度變化的注意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其中首要費心的是上下樓梯的環境整備,樓梯處可裝設扶手,並規劃如何減輕上下時的負擔。

環境溫差也是要注意的。浴室、廁所等等家內各區,應避免溫差太大,各區應考慮裝設適宜的冷暖氣設備。在夜間需經由廊道到廁所時,廊道也可考慮裝設暖氣設備。

另外,也要注意避免攀高或彎腰拿取物品的困難姿勢。

關於日常生活中能承受的負荷範圍,需與主治醫生做充分的討論,必須以主治醫生的資訊為基礎再來檢討。

 

 

About the Author

林 子鏗地區:台北市 職業:室內設計師 公司:林氏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簡介:台灣首位擁有日本『福祉住環境コーディネーター』2級資格的林子鏗設計師推廣源自日本的『福祉住環境Coordinator』概念,從少子高齡化社會、銀髮族住宅、長照住居環境、無障礙空間、通用設計的『全齡住居空間環境』的軟硬體相關設計網站。

View all posts by 林 子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