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
特徵與病因
帕金森氏症、腦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為高齡者的三大神經疾病。帕金森氏症狀為手腳顫抖,肌肉慢慢變僵硬的一種無法治愈的神經性疾病。
帕金森氏症是逐漸變重的慢性病症,連帶導致運動量的降低,進而可能發生廢用性肌肉萎縮,或是長期臥床。
帕金森氏症的4種典型症狀有: 顫抖、肌肉僵硬、行動遲緩、姿勢反射障礙。
1. 顫抖(手腳顫抖): 出現比例為84%,大多開始出現在一邊的手指頭。範圍也有到手腕、另一邊的手、下巴、和腳部。
2. 肌肉僵硬: 出現比例為100%,手腕彎曲附著於胸部、膝蓋向大腿內側彎曲、臉部肌肉變僵硬,無表情。
3. 行動遲緩: 出現比例為99%,想行走但很難踏出第一步(凍結步態)。
4. 姿勢反射障礙(很難保持姿勢): 出現比例為81%,由傴僂(腰背彎曲)的姿勢,變為用腳尖站立,易摔倒。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便秘、頭暈等自律神經障礙、抑鬱等神經性症狀、失智症等。初期的症狀為,單手開始發生細微的抖動,變得難拿定筷子等。進而單邊上肢體開始顫抖,在未來幾年內另一邊的手、口、舌、唇等也出現顫抖現象。手腕動作變得笨拙、緩慢,行走困難及容易摔倒,身體出現刹那間不聽使喚的症狀。同時有肌肉僵硬、如面具般的臉部表情、動作遲緩、輕微的前屈位姿勢。隨著症狀的發展,步伐變得狹小,逐漸成為小碎步步伐的症狀特徵。
帕金森氏症Hoehn-Yahr的症狀分級
1. 第一級
單側障礙,功能雖衰退但症狀較輕。
2. 第二級
兩側或身體軀幹的姿勢障礙變得顯著。兩側會顫抖、肌肉僵硬、行動遲緩,日常生活起居變得不方便,但是平衡障礙沒問題。
3. 第三級
初期有姿勢反射障礙的跡象。轉身、雙腳併攏、或闔眼起站時,很容易重心不穩。雖然病症狀況由輕度轉為中度,但還是能工作,日常生活(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還不需要照護。
4. 第四級
病狀進展到嚴重的功能障礙。雖然步行及維持站姿還不需協助,但一部份的日常生活是需要援助的。
5. 第五級
臥床狀態,須全面性的照護。
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居住環境整備
在家照護像帕金森氏症這種漸進式症狀的患者,是需要長期規劃的。且配合H-Y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居住環境、日常用品和輔具。一般來自當事人或家人對居住環境改善的需求,多為防止摔倒、夜間排泄等問題。
因此,為了讓當事人及照護者都能擁有安全且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安全的動線、必要的地方設置扶手、及導入輔具是規劃的重點。
浴室環境的規劃
在浴室內必要的地方裝設扶手,並多利用浴室專用椅子。再者,為防止急速的溫差所引起的血壓上升及疲憊,裝設暖氣設備是必要的。
排泄環境的規劃
為了讓患者在上廁所脫穿衣著時維持姿勢的穩定,需在馬桶兩側安裝扶手。如考慮往後照護者的空間,單側可以裝設可掀式扶手。同時也要注意地板是否容易清理,預算允許的話可安裝免治馬桶(沖洗下肢的馬桶座)則更為理想。
多數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會有夜間頻尿狀況,多數的問題不在於排泄的行為,而是臥室到廁所的移動距離跟起居動作。改善的方法可多利用移動式馬桶,讓夜間排泄改為在床邊解決,也可減輕照護者的負擔。至於排泄的體位改善,可以利用護理床的機能協助起坐,再移位至移動式馬桶,會比躺著排泄為佳。
帕金森氏症的移動與步行
如果患者出現凍結步態,好像原地踏步時,可在頭腦內喊「1、2、3」指令,利用這種方法讓第一步可以踏出。此外,在走廊、廚房、房間出入口的地板上,每間隔20至30公分,裝設光帶或貼上有顏色膠帶,也可以使用附有踏步延伸裝置的拐杖,方便能踏出步伐。
確認帕金森氏症易摔倒區域及扶手的設置
居住環境內稍微一點點的高低差,就會讓患者行走變得很困難。有時也會因身體狀況的不穩定而提高摔倒的風險,所以解決高低差是基本且重要的。再者,因為上下樓梯是非常危險的,所以生活空間應規劃在同一層樓。
因為帕金森氏症會出現弓背前傾(起步後,步行跨距漸漸縮小、節奏快停不住)、小步伐、凍結步態的症狀,身體的扭動及轉向(包含位移)會逐漸變得困難。因此,住居內的傢具擺設和動線規劃應避免直角的轉折。並且在房間的拐角角落裝設扶手,以確保安全。如果無法解決門檻問題,可以採取變換地板顏色,或貼上膠帶等可供識別的標示。